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里带血,咬苹果时留下血印……这些很多人眼中的"小问题",可能正是牙周病发出的警报。牙周治疗并非只是"洗牙"那么简单,它是针对牙龈、牙槽骨等牙齿周围组织的系统性治疗,直接影响着口腔健康和全身状态。
健康的牙龈应该是淡粉色、紧贴牙齿的。如果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:刷牙出血成为常态;牙龈颜色变深红、肿胀;口腔异味顽固不消;牙齿出现松动或移位。这些症状往往表明牙龈下的牙菌斑已经钙化成牙结石,常规刷牙无法清除,需要牙周治疗介入。
牙周病发展就像"温水煮青蛙":初期几乎没有疼痛感,等到牙齿松动时,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。临床上将牙周病分为四个阶段:从单纯的牙龈炎,到牙周袋形成、牙槽骨吸收,终导致牙齿脱落。定期口腔检查能通过牙周探诊、X光片等方式早期发现问题,治疗难度和费用都会大幅降低。
规范的牙周治疗通常分三步走:首先是基础治疗,包括全口洁治(俗称深层洗牙)、龈下刮治等;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牙周手术,如翻瓣术、引导组织再生术;后是维护期,每3-6个月复查一次。整个过程可能需要2-3个月,但能有效阻止病情恶化。
误区一:"洗牙会让牙缝变大"。事实是牙结石清除后暴露出原本被掩盖的牙缝;误区二:"治疗一次就能"。牙周病需要长期维护;误区三:"年轻人不会得牙周病"。临床发现20多岁出现牙槽骨吸收的并不罕见,与口腔清洁习惯密切相关。
治疗后的护理直接影响:①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缝刷;②掌握巴氏刷牙法,每次不少于3分钟;③戒烟限酒,减少刺激;④控制血糖(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牙周病);⑤定期做口腔护理。特别注意:治疗后的1-2周可能出现牙齿敏感,属于正常现象。
研究显示,牙周炎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并发症等风险。孕妇、糖尿病患者、心血管疾病患者、正畸人群以及40岁以上吸烟者,都属于牙周病高危人群,建议每半年做一次牙周检查。对于准备怀孕的女性,提前处理牙周问题尤为重要。
首先确认机构是否有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医生是否具备口腔执业医师资格;其次观察诊疗环境消毒是否规范;后了解是否配备牙周探针、超声波洁牙机等设备。不建议选择以"引流"为卖点的机构,不规范的洁牙操作可能损伤牙釉质。
牙周健康是口腔的"地基",出现问题越早干预越好。记住:没有"年纪大了就该掉牙"的说法,通过科学治疗和维护,大多数人都能终身保留健康牙齿。如果你已经出现文中提到的症状,建议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