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洛阳涧西区南昌路上,维乐口腔总店的玻璃门每天都会迎接许多带着牙齿困扰的患者。这其中,有孩子次来看牙紧张地抓着妈妈衣角的,也有成年人犹豫多年终于决定矫正牙齿的。赵紫娟医生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4年,经手过的病例从简单的补牙到复杂的正畸治疗,用她的话说:"每颗牙齿都有自己的故事"。
2009年从郑州大学口腔毕业后,赵紫娟没有选择立刻专攻某个细分领域,而是扎扎实实做了11年全科治疗。"补过上万颗牙,拔过上百颗复杂牙,每月要做上百例根管治疗",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对口腔整体健康的理解。就像她自己常对实习生说的:"矫正牙齿不只是排齐那么简单,要考虑咬合、牙龈健康、面部整体协调性"。
现在维乐口腔的候诊区,经常能看到赵医生带着小朋友认识牙科器械的画面。有个7岁的小患者因为地包天问题来就诊,原本害怕治疗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,居然主动要求"看看那个会喷水的小枪"。这种把术语转化为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的能力,是14年临床积累的特殊技能。
在赵医生的患者群体中,儿童早期矫正占了很例。"3-12岁是干预反颌的黄金期",她边说边展示一个病例档案,"这个孩子8岁开始矫正,半年后下巴线条就明显改善了"。对于青少年患者,她会特别关注牙弓发育情况;而矫正则更多考虑隐形美观需求。
有个25岁的女患者令她印象深刻:"戴牙套前反复确认会不会影响约会,其实现在隐形矫正完全看不出来"。两年后这个患者结婚时特意发来照片,笑容里的牙齿整齐自然。赵医生把这张照片存在电脑里,不是作为宣传素材,而是提醒自己:"改变牙齿真的能改变人生"。
与其他专注单一领域的医生不同,赵紫娟的全科背景让她在制定方案时更注重整体性。曾经有位同时需要牙周治疗和正畸的患者,她没有立即开始矫正,而是先花两个月稳定牙周状况。"牙就像树,牙龈是土壤,土壤不好树怎么会稳?"这个比喻患者一听就懂了。
在治疗牙髓病时,她有个特别的工作习惯:一定会给患者看牙片解释问题所在。"很多人怕看牙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,当他们明白那颗小黑点是什么意思,反而能放松配合治疗"。
诊所有位老患者这样评价赵医生:"她调牙套时专注的样子,像是在雕刻艺术品"。确实,在给一位教师调整托槽时,为了0.5毫米的差异,她反复调试了三次。这种对细节的执着,或许源于她常说的"生活的洁癖"——从器械消毒到病例记录,每道程序都严格规范。
近她正在研究如何把数字化技术更好应用于正畸。"时代在变,我们学习新技术的脚步不能停",说着她点开电脑里的3D模拟系统,展示不同矫正方案的对比。这些科技手段与传统经验的结合,正是现代口腔医生需要掌握的平衡。
下午五点半,后一位患者离开后,赵医生还在整理当天的病历。窗外夕阳照在牙椅的金属扶手上,折射出细碎的光。14年如一日的工作节奏,让她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朴素的理解:"让每个人能放心大笑,就是我实在的成就感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