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津河北区,有这样一位口腔医生:每天清晨7点就出现在诊室,亲手为每台种植牙手术消毒器械;患者总能看到他弯腰90度检查牙槽骨的专注侧脸;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例种植的影像资料——他就是晓林口腔门诊的周晓林医生。
2003年的一个深夜,某医院值班的周医生接诊了一位因公负伤的战士。患者满口牙齿缺损,却因当时技术限制只能佩戴假牙。看着年轻战士咀嚼食物时痛苦的表情,周晓林暗下决心要攻克种植牙技术。
带着这份执着,他先后赴第四大学和多家种植牙中心进修。当时国内开展种植牙的医院不足百家,周医生带着笔记本挨个记录国外的操作细节,在模型上反复练习到凌晨成为了常态。"现在用的微创即刻种植技术,就是当年在汉堡大学偷师的绝活。"谈起往事,周医生笑着摸了摸发际线。
在晓林口腔的种植室里,有个特别的玻璃柜。里面整齐摆放着二十年来使用过的种植工具:从早需要敲击植入的钛钉,到现在精密度达0.01毫米的数字化导板。"工具在变,但对骨结合的敬畏心没变。"周医生常用的这句话,道出了他对种植牙的理解。
去年有位72岁的糖尿病患者前来求诊,多家医院因骨条件差拒绝为其种植。周医生采用"爬坡式"植骨方案:先通过3D打印制作个性化骨粉支架,分三次手术逐步重建牙槽骨。整整8个月的治疗周期,老人终拥有了稳固的后牙咀嚼区。"能看着老人家咬开核桃那一刻,所有辛苦都值了。"
不同于冷冰冰的医疗操作,周医生的诊室总飘着淡淡的薰衣草香。护士长透露这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,每个手术包裡还藏着加热好的暖手宝。更特别的是"术后48小时关怀机制":每位种植患者都会接到医生亲自跟踪情况的电话。
"种牙不是一锤子买卖"周晓林常对年轻医生说。他电脑里保存着所有患者的种植体随访记录,甚能说出10年前患者使用的植体品牌。这种坚持让晓林口腔的种植体十年存活率达到98.6%,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尽管早已是天津种植牙领域的标杆人物,周医生仍保持着每年参加学术会议的习惯。门诊新引进的动态导航系统,能让种植精度控制在0.3毫米以内。但他始终坚持"能微创绝不切开"的原则,有位需要穿颧骨种植的特殊病例,他硬是花了6小时完成微创植入。
如今,来找周医生种牙的不仅有本地居民,还有专程从内蒙、东北赶来的患者。面对赞誉,这位从业二十年的医者总是笑笑:"我只是个修牙匠,能让更多人痛快吃肉,就是大的成就感。"
在晓林口腔的候诊区,挂满墙的锦旗中,有面褪色的老锦旗格外醒目——"妙手种牙二十载,仁心不改如初见"。这或许是对周晓林医生好的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