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齿是身体坚硬的器官,却也是容易忽略的“门面担当”。很多人等到牙疼、牙龈出血才想起看牙医,殊不知口腔问题大多能通过日常预防避免。今天我们就口腔预防保健那些事儿,帮你省钱又省心。
早晚刷牙是基础,但手法不对等于白刷。牙刷建议选软毛、小头款,避免横向“拉锯式”刷牙——这会导致楔状缺损。正确的巴氏刷牙法是:牙刷倾斜45度,轻轻颤动清洁牙龈沟,每次少2分钟。别忘了舌苔也要轻刷,减少细菌堆积。
牙膏选择也有讲究。普通人用含氟牙膏即可,防龋齿明确;牙齿敏感可选含硝酸钾成分的,但若持续敏感需就医,可能是牙龈萎缩或龋齿信号。
即使刷牙再认真,牙缝死角仍有40%的菌斑残留。牙线能清理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软垢,预防邻面龋和牙龈炎。使用方法很简单:截取30cm左右,绕在中指上,用食指拇指绷紧,轻轻滑入牙缝,上下刮擦牙面。如果牙龈出血,别慌,坚持一周会改善,若持续出血建议检查牙周。
水牙线(冲牙器)适合戴牙套或牙缝大的人群,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牙线。
碳酸饮料、果汁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釉质,喝完后别急着刷牙,先用清水漱口,等30分钟再刷。坚果、冰块等硬物别用牙咬,隐裂牙初期没症状,等疼起来可能就要根管治疗了。
爱吃甜食的朋友注意:频率比量更伤牙。一颗糖分5次吃,牙齿要经历5次酸蚀攻击。建议集中时间食用,之后及时漱口。
牙龈红肿、刷牙出血可能是牙龈炎;牙齿对冷热敏感提示釉质磨损或龋齿;口臭持续不缓解可能与牙周病或舌苔过厚有关。别等牙疼到睡不着才就医,每年一次洗牙+口腔检查,能提前发现80%的问题。
特别提醒:备孕女性务必提前处理口腔问题。孕期激素变化会加重牙龈炎症,但某些治疗在孕期内受限。
乳牙龋坏会影响恒牙发育。孩子长颗牙就该用纱布清洁,3岁前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。窝沟封闭是防龋利器,6-8岁做恒磨牙,11-13岁做第二恒磨牙。家长要刷牙到7岁,避免“青蛙刷”(只刷门牙)。
1. “洗牙会让牙缝变大”——牙缝本就是被牙结石占据的位置,洗掉后当然显缝隙。
2. “洗牙损伤牙釉质”——超声波洁牙头震动的是结石,不是牙齿。
3. “洗牙一次管终身”——建议每年1-2次,抽烟喝茶人群可增加频率。
口腔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把这些习惯融入日常,你会发现看牙医的次数越来越少。记住:预防的花费,永远比治疗便宜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