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要人命。”这句话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。其实,大部分口腔问题都可以通过日常预防来避免。今天,我们就来口腔预防保健的那些事儿,帮你远离牙医的“钻头恐惧”。
很多人觉得,牙齿出了问题再去看医生就行。但事实是,龋齿、牙龈炎等问题一旦发生,治疗过程往往费时费力还费钱。比如一颗简单的蛀牙,早期补牙可能只需几百元,但如果拖到需要根管治疗,费用可能翻好几倍。更重要的是,很多牙齿损伤是不可逆的——再好的假牙也比不上原装的好用。
1. 刷牙不是走过场
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,每次少2分钟。别小看这2分钟,很多人连30秒都刷不满。牙刷要选软毛的,避免损伤牙龈;牙膏含氟即可,不必追求“”。记住,刷牙不是比力气大,牙龈出血就是在提醒你下手太重了。
2. 牙线才是牙齿的“贴身保镖”
牙刷只能清洁60%的牙面,剩下的40%藏在牙缝里。长期堆积的食物残渣会导致邻面龋(就是牙齿侧面蛀洞)。每天用一次牙线,特别是晚饭后,你会惊讶原来牙缝里能藏这么多“存货”。
3. 定期洗牙不是浪费钱
就算你再认真刷牙,牙结石还是会悄悄形成。这些硬化的菌斑会刺激牙龈,导致红肿出血,终发展成牙周炎。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,别等牙齿松动了才后悔。
4. 小心这些“牙齿”
碳酸饮料、糖果这些“快乐源泉”也是蛀牙的帮凶。如果实在忍不住,记得喝完吃后漱口。更隐蔽的坏习惯是夜磨牙——很多人直到牙齿磨短了才发现,这时候就需要定制咬合垫来保护牙齿了。
5. 从孩子抓起事半功倍
孩子的乳牙健康直接影响恒牙发育。3岁起就该培养刷牙习惯,6岁后可以做窝沟封闭(给牙齿穿件防护衣)。家长别以为“反正会换牙”就不管,乳牙蛀烂可能让恒牙长歪。
牙龈出血超过三天、牙齿突然敏感、口腔溃疡两周不愈合……出现这些情况别上网自诊,赶紧去看医生。特别是备孕女性,一定要提前处理好牙周问题——孕期激素变化会让牙龈炎加重,而孕期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很多治疗都不方便做。
口腔健康其实就藏在日常细节里:饭后用清水漱口、少吃粘牙的零食、戒烟(烟草会加速牙槽骨吸收)、喝水时别总用一边牙齿含着杯子……这些小事坚持下来,你会发现看牙医的次数越来越少。
后送大家一句话:对牙齿好一点,它要陪你一辈子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