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幼儿园老师发来孩子咧嘴大笑的集体照时,李女士却盯着儿子那几颗发黑的门牙犯了愁。像这样因为儿童牙齿问题焦虑的家长,我们门诊每天要接待二十多位。事实上,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71.9%,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,是很多家长对儿童牙科认知的三大误区:乳牙坏了不用管、刷牙等换牙后再认真教、看牙医会吓坏孩子。
很多家长不知道,宝宝出生后7天就该开始口腔护理。用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牙龈,不仅能减少鹅口疮风险,更能让宝宝提前适应口腔清洁。记得小患者朵朵吗?她妈妈从月子里就坚持这个习惯,现在3岁的朵朵看到儿童牙刷会主动要求"给牙齿洗澡"。
颗乳牙冒头时(通常6个月左右),就要选用指套牙刷。那个总被误会的是:夜奶后更需要清洁,而不是"喝了奶睡觉更香"。我们接诊的18个月大患儿中,60%的"奶瓶龋"都源于这个错误认知。
这个阶段的孩子像块小海绵,正是培养终身护牙习惯的佳时机。医生有个绝招:把草莓味牙膏说成"牙齿的果酱",牙刷变成"牙齿小马车"。上周复诊的5岁男孩阳阳,现在会边刷牙边数"已经帮20颗牙齿洗过澡啦"。
建议选择刷头不超过两颗牙宽的牙刷,家长要把握"三三制原则":每天3次,每次3分钟,后3颗牙要特别照顾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年龄段有52%的龋齿发生在牙齿邻接面,所以牙线棒的使用教学很重要。
上周六的义诊中,我们发现有37%的家长忽略了乳牙滞留问题。明明新牙已冒头,乳牙还纹丝不动,这种情况超过两周就要及时干预。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:孩子总用舌头舔松动的牙齿,可能导致恒牙萌出位置异常。
"六龄齿"是很多家长的认知盲区。这颗早萌出的恒牙不会替换乳牙,偏偏又是容易发生龋齿的。建议做窝沟封闭的佳时间是牙齿完全萌出后的3-6个月,就像给牙齿穿上防护雨衣。
"我不要看牙医!"这种哭闹我们太熟悉了。其实化解恐惧有诀窍:提前一周和孩子玩"牙医游戏",用耳勺代替检查器械熟悉触感;就诊时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偶当"小患者";治疗后奖励贴纸而不是糖果。现在我们的"勇敢小战士"墙上,已经贴满了孩子们的笑脸照片。
重点提醒:不要用"再不听话就带你去拔牙"恐吓孩子,这会制造心理阴影。事实上,我们采用的技术,大部分治疗都能在动画片的陪伴中完成。
后给家长们划重点:牙菌斑显示剂比电动牙刷更重要,它能让孩子亲眼看见哪里没刷干净;含氟牙膏用量不是越多越好,3岁以下米粒大小,3岁以上豌豆大小就足够;牙线棒比普通牙线更适合儿童操作;别忘了每3-6个月的涂氟,这是性价比高的防龋投资。
下次当孩子露出笑容时,请仔细观察那些珍珠般的小牙齿。早期预防花费的1小时,可能省去日后数十小时的治疗时间。您今天为孩子牙齿做的每个正确决定,都是送给TA未来的一份珍贵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