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,牙刷上总带着血丝?吃苹果时留下红印子?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细节,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作为口腔健康的"隐形",我国35岁以上人群中有90%受到不同程度牙周问题困扰,但大多数人直到牙齿松动才后悔莫及。
健康的牙龈应该呈现淡粉色,紧贴着牙齿根部。当菌斑长期堆积,牙龈先亮起红灯——充血肿胀、触碰出血。若不及时干预,炎症会像树根腐烂般向下蔓延,侵蚀牙槽骨。临床常见患者误把"不痛不痒"当作没事,等发现牙齿移位时,骨吸收往往已超过50%。
1. 持续性口臭:细菌代谢产生的硫化物怎么漱口都难以消除
2. 牙龈"长高":其实是牙龈萎缩,牙根逐渐暴露
3. 牙齿敏感:冷热刺激时出现短暂尖锐疼痛
4. 咬合无力:像突然不会啃骨头了
5. 牙缝变大:食物经常嵌塞
6. 晨起口腔黏腻:舌苔上有白色分泌物
就像皮肤擦伤和骨折都需要治疗但方法不同,牙周治疗也分阶段。早期牙龈炎通过洗牙就能逆转,但发展到牙周炎阶段就需要龈下刮治。门诊中常见患者抱怨"洗完牙反而更松",其实这是清除结石后暴露出已被的牙周组织,恰恰说明早就该治疗。
抽烟人群的牙周病进展速度是非吸烟者的3倍;糖尿病患者牙龈更容易反复脓肿;长期用单侧咀嚼会加重局部牙周负担;甚错误的横向刷牙方式都在日复一日磨损牙龈。容易被忽视的是夜磨牙,夜间持续的压力会悄悄牙周组织。
当X光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/3时,通过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。采用超声龈下刮治配合局部用药,就像给牙齿做深度SPA。对于已松动的牙齿,牙周夹板固定可比自然脱落多保留3-5年使用时间。但若骨吸收超过2/3,拔牙后种植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。
每天2次刷牙+1次牙线是低配置,牙缝刷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必要。每半年一次的洁牙不只是清洁,更是体检——牙医能发现你自己察觉不到的问题。备孕女性务必提前处理牙周问题,妊娠期激素变化会使原有炎症加重3倍。
下次见到牙刷上的粉色泡沫,别再简单归咎于"刷牙太用力"。牙齿就像大树,牙周组织就是滋养它的土壤。花半小时做个牙周检查,可能让你70岁时还能享受美食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