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八点,女士捂着左脸走进诊室时,牙龈已经肿得发亮。"早知道去年就该处理这颗智齿",这是她第五次因为同一颗牙齿发炎来就诊。像她这样的患者每天都有十几个,而关于拔牙的误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多。
并不是所有坏牙都需要立即拔除。但出现以下情况时,拖延只会让问题更:反复发炎的智齿像不定时炸弹,可能引发面部间隙感染;龋坏到牙根下方的残冠,会成为口腔里的细菌仓库;矫正需要腾挪空间时,某些健康牙也可能需要牺牲。
上周接诊的初中生患者就是个典型。家长坚持"能补就补",结果拖到牙根吸收才来,不仅多花了治疗费,孩子还遭了不少罪。
,吃顿扎实的早饭。空腹拔牙容易低血糖,但也别吃太油腻。第二,女性要避开生理期,这个阶段凝血功能会变差。第三,带上既往病历和近期拍的牙片,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的要提前说明。
记得上个月有位健身爱好者,隐瞒了正在服用蛋白粉的情况,结果术中出血比常人多了一倍。这些细节往往影响着速度。
现在正规机构早就告别了"锤子凿子"的时代。局部麻醉后,大多数牙医会先用微创挺子松动牙齿,再用钳子做小幅度的旋转牵引。整个过程就像在解一道精细的物理题——找准施力点比用蛮力更重要。
复杂的阻生齿可能需要切开牙龈,但也不用担心,这种小切口比拔智齿的创口愈合更快。真正耗时的往往是术前消毒和麻醉等待,操作本身通常不超过20分钟。
咬住棉球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。40分钟足够凝血,太久反而容易滋生细菌。有个误区要特别注意:不要频繁漱口,血凝块被冲掉会导致干槽症,那种疼痛比拔牙本身剧烈得多。
建议提前冻几瓶矿泉水,裹上毛巾轮流冰敷。比单次长时间冰敷更有效,还能防止冻伤。止痛药要在麻药消退前服用,别等痛起来再吃就晚了。
第二天就能见到的白色膜状物不是感染,而是愈合中的纤维蛋白。真正要警惕的是持续渗血和剧烈跳痛,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复诊。普通饮食有个小技巧:用未拔牙侧咀嚼婴儿米糊,既补充营养又避免残渣进入创口。
多数人3天就能正常进食,但完全骨愈合需要3-6个月。这就是为什么种牙要等这么久的原因。
高血压患者要把收缩压控制在160以下,孕妇4-6个月相对期可以处理紧急情况。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需要提前5天调整用药,但绝不能擅自停药。
上周有位糖尿病患者,因为怕耽误吃药空腹来拔牙,结果引发低血糖昏迷。这些教训提醒我们,永远比速度重要。
消毒间的紫外线灯使用时长记录比装修豪华度更值得关注。器械包装上的灭菌指示条变色是否均匀,能直观反映消毒质量。拍片设备的更新年份往往写在机身侧面,三年以上的设备成像清晰度会扣。
这些细节普通患者很难注意到,但却直接影响着医疗。下次候诊时可以多观察这些"隐形指标"。